目錄表

清・光緒黃巖縣志・卷之三十二・風土志二・謠諺

方言

《太平志》:

方言字多不典,在可解不可解之閒《葉志》如何為齋生之類,或並無其字《葉志》以人為秂之類。亦有俗稱自昔有者,如:

至如:

此類皆顯然。


案:太平本從黃巖析出,故其謠俗亦略與黃巖同。今攷吾黃方言多有所本。

《戚氏太平志》尙未盡載,姑摭其略以補之,如:

方音

吾邑方音之誤,

以字母言之,如:

人之讀銀、日之讀嶷、仍之讀迎、任之讀吟,則臨文者皆然。

至於俗語,則柔爲牛、饒爲堯、讓爲𨋕魚亮切、染爲儼、輭爲阮、忍爲釿、蘂爲姽、絨爲濃,認、韌皆爲凝去聲,是以日母轉爲疑母也。

而肉爲衄、瓤爲孃,又轉爲娘母矣。

他如:

讀從混禪、疑娘不分、喻匣不辨,若斯之流,不能殫述。

惟而、爾、耳諸字,卻較中州之音爲稍正耳。

以韻部言之:

支韻本與微齊通,而

讀爲、惟近余,讀垂、隨、蕤、誰近如、吹近趨、規、龜、嬀近車、危近魚、葵、夔、逵近渠、麾、撝近虛、虧、窺近區、錐近朱,則轉入魚韻。

悲近杯、羸近來,則轉入灰韻。

又如,

歌韻:多、科、磨等字,音與模韻混。

庚韻:兄、榮、宏、紘、泓、轟、訇、塋、吰等字,音與東韻混。行、耕、氓等字,音與陽韻混。蒸、韻、朋、肱、薨等字,音與東韻混。

而十三元一韻,如:元、原、園、言,則與先混。煩、蕃、翻,則與刪混。垣、暄、萱,則與寒混。魂、渾、溫、奔,則與文混。孫、尊、存,則與真混。

竟不知本屬何紐,尤爲方音之偏,與古不同按:十三元古音本分爲二,均、真、文爲一類,寒、刪爲一類,此又方音近古處

他如:

富音近、覆而讀如賦,則尤、虞混矣。

褒音近包,而讀如裒,則尤、豪混矣。

佳音近街,而讀如嘉,則佳、麻混矣。

此皆方音之偏,與韻不合者也。

至於四聲之誤,則:

仔、祇、斟、艘、閩、竣等字,以平聲而讀上、去。

技、庀、荷擔荷之荷、卉、殆、妓、垢等字,以上聲而讀去。

懿、汶等字,以去聲而讀平。

累、屢、餌、珥、嗣、穉、示、曙、忤等字,以去聲而讀上。

鼻、些、值等字,以去聲而讀入。

此皆俗師相承沿誤,不可不正者也。

又有俗語不誤,而讀書不辨者。如:

上下之下,上聲爲體,去聲爲用。今俗言潮退曰下岸,蔬肉曰下飯,皆讀如暇。而學者概讀上聲,則誤矣。

截物曰斷,如小兒斷嬭之類,俗音如短,而學者概讀徒管切,則誤矣。

他若:

狼戾、眼淚,俗語如利,而學者讀如類。

褒貶之褒,俗語如包,而學者讀如裒。

此音皆俗音近正,亦邇言所當察者焉。

里諺

《太平志》:

里言 浅近,至理 存焉,經史 竝 引之,吾邑 諺 有 可味 者:

凡 此 皆 醒世 名言,君子其可無邇言之察哉。


案:吾黃 里諺 與 太邑 同者 已 見於 前 矣。至《太平志》所 未載 者 尙 多,今 錄於 後,併 釋其 義,亦 足爲 察 邇之一助。如:

勸讀書則曰:

勸爲善則曰:

勸安命則曰:

戒爲惡則曰:

戒詐僞則曰:

戒多言則曰:

勸節儉則曰:

勸安分止足則曰:

戒妄取則曰:

戒爭訟則曰:

戒安佚則曰:

論處家則曰:

他如:

論人情物理則曰:

其無關勸戒者,不悉錄焉。

農家諺

正月諺云:

又云:

二月諺云:

三月諺云:

四月諺云:

五月諺云:

六月諺云:

七月諺云:

八月諺云:

九月諺云:

十月諺云:

又云:

十一月諺云:

又云:

又云:

又云:

十二月諺云:

又云:

童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