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===== 清・嘉慶太平縣志・卷之十八・雜志・風俗 ====== P1776 方言字多不典,在可解不可解閒《葉志》如何為齋生之類,或并無其字《葉志》以人為秂之類,亦有俗稱自昔有者,如: * 呼小兒曰崽。揚雄《方言》崽者,子也。郭璞注:音葸此音北轉為宰。 * 水母曰藏魚,亦呼曰鮓。《說文》鮓,藏魚也。音讀如上。 * 呼人曰癐。《輟耕錄》淮人寇江南,齊聲大喊呼阿癐癐。 * 如此曰馨。《世說》冷如鬼手馨,强來捉人臂。或言這馨,猶言甯馨也。 * 物足曰夠音彀。《魏都賦》繁富夥夠,李善註引:《廣韻》多也。 * 物低曰鐃。後漢《童謠》今年尚可,後年鐃。《風俗》通引作譊。 * 擔物曰桀。《春秋傳》高固桀石以投人。註:桀,擔也。 * 應聲曰唉。《史記》范增撞破玉斗曰唉。注:烏開切。《說文》譍也。 * 味不適口鼻曰鼾辣。《本草》楚人呼草氣味辛毒為薟鼾,即薟假字。 * 與人爭曰㘖㘖聲。《韓非子》一棲兩雄,其鬬㘖㘖。注:爭聲也。 * 謂打曰彭。後漢《戴就傳》每上彭考。《李賢注》彭卽篣。《古諺》打麥打麥,彭彭拍拍。 * 有力曰劤。《埤倉》劤,多力也。讀如禁。《玉篇》音靳。 * 無賴曰無徒。友會叢談世有無徒之人。他書或作無圓。 * 謂事有緒不成曰王錄事。《杜少陵詩》為嗔王錄事,不寄草堂貲。其所本也。 至如: * 以急走為遞,取驛遞之義。 * 以深藏為幽,處幽深之義。 此類皆顯然。 方音、方言不同。 方言楚人謂虎於檡是也。 方音陳未之俗讀桓如和是也。 黃太一縣所分,數十里之隔,而音有絕不同者。黃多開口,近時下官音。太多閉口,合古音。 * 瓜字,黃讀夬平聲,太讀近孤。《春秋傳》緜緜生之瓜,余為渾良夫,呌天無辜。則太音古也。 * 潭字,黃讀談,太讀如豚。《韓詩外傳》逢天之暑,思思潭潭。願乞一飲,以洗我心。則太音古也。 * 簪字,黃讀贊平聲,太讀近尊。崔琦《外戚箴》宣王晏起,姜后脫簪。齊桓好樂,衛姬不音。則太音古也。 * 南、男二字,黃竝讀難,太讀嫩平聲。《詩》凱風自南,吹彼棘心。太姒嗣徽音,則百斯男。則太音古也。 * 至平聲之花,上聲之寡,去聲之化,入聲之納,莫不黃開口,而太合口。 古音之斂,略可推見。近者不能無楚夏,況千百里之遠哉台音俗師多有失讀者。嫫母之嫫,音模,而讀摸。竣事之竣,音荃,而讀俊。海艘之艘,蘇遭切,而讀叟。斟酌之斟,音鍼,而讀怎。略一拈出。不能悉舉。 里言淺近,至理存焉。經史竝引之太邑諺有可味者。 * 君子一言,快馬一鞭。取直也。 * 年荒可過,兒小能大音度。在守也。 * 姑娘嫂,落得好。處有時也。 * 等人益久,憎人益醜。隨心變也。 * 家有千金,不掭雙心。儉之積也。 * 有錢布施,不問落地。施之博也。 * 甯添一斗,莫添一口。慮之長也。 * 忍一忍,喫弗盡。能懲忿也。 * 若要好,大呌小。甯自屈也。 * 差人面,轉轉變。好無常也。 * 送人上岸,送鬼到殿。有始終也。 * 依人算,早發兩年半。勸安分也。 * 見說道是,見哭道死。譏輕信也。 * 磨得鴨嘴尖,雞嘴弗值錢。笑違時也。 * 來者不呆,呆者不來。慎敵也。 * 砟高碍樹,砟低碍地。慮偏也。 * 隔牆拋箕,仰踣不知。事難定也。 * 牆頭草,風吹兩邊倒。人不足倚也。 * 人往高頭,水往低流。宜審所嚮也。 * 富者算,窮者拚。亦各有說也。 * 弗買弗賣,三代分敗。世漸衰也。 * 三代眷親,千代族人。厚薄殊也。 * 不怕折,只怕歇。終必獲報也。 凡此皆醒世名言。 至時候早晚,潮汐遲速,風雨徵兆。如云: * 寒天難半夜啼。 * 二十長長,月上一更。念一難算,月上更半。 * 月上山,潮到灘。月兒仰,水漸長。月兒仄,水無滴。 * 五月穿棉襖,地岸好種稻。 * 六月秋,趕緊收。七月秋,慢慢收。 * 秋雷僕僕,大水沒屋。 以及《葉志》所錄: * 樹無梅,手無杯。 * 立夏不下,秧田放罷。 * 小滿不滿,芒種莫管。 * 五月十三下一滿,都去饒州販飯盌。 * 分龍不下回龍蝦,回龍不下乾亞亞。 * 十月雨連連,高山也是田。 * 若要穀價平,四季甲子都要晴。 皆前人經驗,可備商農占候。君子其可無邇言之察哉。